发布于 2024-12-31
1075次浏览
母乳性腹泻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增多,呈稀糊状或水样便,但婴儿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体重正常增长。母乳性腹泻通常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发生率与婴儿的个体差异和母亲的饮食有关。
1.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大便次数可多达10次,甚至更多。
大便性状:大便呈稀糊状或水样便,有时含有奶瓣或泡沫。
其他症状:婴儿可能会有肠鸣音亢进、放屁多等症状,但一般没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2.原因
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较高:前列腺素可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导致婴儿大便次数增多。
乳糖酶含量低:母乳中乳糖含量较高,而婴儿乳糖酶含量相对较低,无法完全消化乳糖,导致腹泻。
婴儿对母乳中的蛋白质过敏:少数婴儿对母乳中的蛋白质过敏,也会导致腹泻。
3.治疗
一般治疗:如果婴儿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正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
调整母亲饮食:如果婴儿腹泻严重,母亲可以调整饮食,减少脂肪和糖分的摄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如果婴儿腹泻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药物治疗。
4.预防
早开奶:尽早开奶,让婴儿充分吸吮,刺激乳头,促进乳汁分泌。
按需哺乳:根据婴儿的需求,随时哺乳,不要限制哺乳时间和次数。
注意饮食:母亲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易过敏的食物。
注意卫生:母亲要注意个人卫生,喂奶前要洗手,保持乳头清洁。
总之,母乳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会逐渐好转。如果婴儿腹泻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