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5
2491次浏览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贫血、黄疸等疾病。下面将从其病因、危害、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病因
当胎儿接受了孕母的红细胞而产生抗体(IgG),此抗体透过胎盘进入母体,再作用于胎儿的红细胞时,产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会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二、危害
1.胆红素脑病
这是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在出生后2~7天。
胆红素能损害神经细胞,影响大脑的发育,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力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等。
2.贫血
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3.其他
可能会导致胎儿水肿、心力衰竭,甚至死胎。
三、临床表现
1.黄疸
大多数Rh溶血病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而ABO溶血病患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
黄疸可逐渐加深,严重时可伴有贫血。
2.贫血
患儿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无光泽等贫血症状。
3.肝脾肿大
部分患儿会出现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
若胆红素过高,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出现嗜睡、拒食、尖叫、抽搐等症状。
四、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患儿是否有贫血。
2.血型检查
检测患儿和母亲的血型,以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3.胆红素测定
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4.抗体效价测定
检测母亲血清中IgG抗体的效价,有助于诊断新生儿溶血病。
5.其他检查
如肝功能、腹部B超等,以了解患儿的其他情况。
五、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型检查、抗体效价测定等结果,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1.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将患儿暴露于蓝光下,胆红素可被分解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药物治疗
可使用苯巴比妥等药物,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3.换血疗法
若病情严重,胆红素水平过高,可采用换血疗法。
通过换血,可去除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减轻溶血反应。
4.其他治疗
如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等。
七、预防
1.产前检查
对Rh阴性孕妇进行产前检查,测定血型抗体效价。
若抗体效价较高,可在孕28周、32周、36周各进行一次血浆置换疗法,以降低抗体效价。
2.产后处理
对新生儿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黄疸等症状。
若怀疑有新生儿溶血病,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总之,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产前检查、产后处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和危害。对于高危孕妇,应加强产前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