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6
3125次浏览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以下是关于肺源性心脏病的一些更详细的信息:
1.病因:
支气管-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胸廓畸形等。
肺血管疾病: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反复肺栓塞、肺小动脉炎、肺毛细血管瘤样增生症、肺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等。
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2.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代偿期: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体征,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听诊呼吸音普遍降低,呼气相延长,有时可闻及干、湿啰音。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肝肿大且有压痛,周围型发绀,重症可出现休克。
3.并发症:
肺性脑病:是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多为呼吸性酸中毒,严重时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心律失常:多表现为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最具特征性。
休克:多由严重感染、严重缺氧、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消化道出血等引起。
消化道出血:多由应激性溃疡及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缺氧、酸中毒、细菌毒素等有关。
4.诊断:
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史。
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后心悸、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有肺气肿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心肺功能代偿期的体征。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5.治疗:
急性加重期: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
缓解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延缓病情进展。
6.预防:
积极防治原发病,这是防治肺心病的根本。
避免或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如吸烟、环境污染、呼吸道感染等。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肺心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如家庭氧疗、呼吸功能锻炼等。
总之,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