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3430次浏览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病。
一、感染性腹泻病
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2)其他细菌:如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
3.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引起肠道感染。
4.寄生虫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腹泻。
二、非感染性腹泻病
1.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过早或过多地喂食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可导致消化不良。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对牛奶或大豆等食物过敏,或对某些食物添加剂不耐受,可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腹部受凉或过热,可导致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清热解毒类中药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4.其他因素
(1)过敏性紫癜: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导致腹泻。
(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在治疗小儿腹泻病时,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调整患儿的饮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冷食物,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如果患儿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