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状是什么?

发布于  2024-07-06

4815次浏览

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状有腹部肿块、呕吐、体重减轻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多与幽门环形肌肥厚有关系,新生儿的腹部会出现橄榄样肿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可以引起幽门梗阻,导致胃扩张,使胃内压力增大,出现呕吐症状。新生儿一般在吃奶后半小时内发生喷射性呕吐,吐出奶汁或者奶块。由于呕吐比较频繁,使新生儿发生脱水,可以影响体重,导致体重减轻。

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了解疾病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异常增厚导致局部梗阻,属于消化道畸形,多见于出生六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有自愈的可能吗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极少会自愈,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增厚、变硬,导致幽门管腔狭窄。其主要症状包括出生后2~4周出现的进行性呕吐,为奶汁,不含胆汁,也可含咖啡色物,多于喂奶后15~30分钟发生,少数在出生后即出现。患儿食欲旺盛,呕吐后即饥饿欲食。由于频繁呕吐,患儿可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酸碱失衡。 对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治疗,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为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如果怀疑宝宝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怎么办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以下是关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一些建议: 1.诊断 临床表现: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为奶汁,不含胆汁,也可含咖啡色物,患儿食欲旺盛,呕吐后即饥饿欲食。 体征:可见胃蠕动波,右上腹触及橄榄样肿块。 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确诊。 2.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者。喂奶前15分钟,口服阿托品,可促进幽门括约肌松弛,增加贲门括约肌的收缩,从而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幽门环肌切开术。 3.日常护理 喂奶:每次喂奶后,将患儿竖着抱起,轻拍其背部,帮助排出胃内气体,防止呕吐。 体位:喂奶后应保持患儿右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呕吐情况、精神状态、体重增长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4.注意事项 定期带患儿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术后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日常护理,以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怎么诊断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临床表现 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呕吐,非胆汁样胃内容物,逐渐为咖啡色。 患儿食欲旺盛,但进行性体重下降。 右上腹触及橄榄样肿块。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幽门肌层厚度≥4mm,幽门管长≥16mm,可确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等,可了解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 对于疑似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确诊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幽门环肌切开术,以解除幽门狭窄,缓解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在早产儿中更为常见,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对于早产儿或有相关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密切观察,及时进行检查,以避免漏诊。此外,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充分考虑患儿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症状
先天性幽门梗阻主要为梗阻症状。患儿喝奶后呕吐,呕吐物中不含胆汁,且有酸味;出现胃部饱胀、胃型和反向的蠕动波。体检时可在患儿上腹部触及质地如橄榄样的包块,该类患儿严重时会出现脱水、消瘦、严重的电介质紊乱,常见低钠、低钾、低氯、低钙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与先天因素相关,需及早发现。若发现过晚,随着患儿脱水、电介质紊乱,后期治疗将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 常用治疗方法为环形肌切开术,目前常选用腹腔镜或内镜下环形肌切开。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为奶汁,不含胆汁,也可有咖啡色物,呕吐后患儿食欲好。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消化道激素、幽门肌间神经丛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为: 1.呕吐: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于出生后2~4周出现,逐渐加重,呈进行性发展。开始时为溢奶,逐渐为呕吐,每次喂奶后10~30分钟发生,呕吐物为奶汁,不含胆汁,也可有咖啡色物,呕吐后患儿食欲好。 2.胃蠕动波:在患儿上腹剑突下可见胃蠕动波,自左向右推进。 3.右上腹肿块:由于幽门肥厚,胃排空障碍,胃潴留,胃扩张,可在上腹触及橄榄样肿块。 4.其他:患儿食欲旺盛,体重增加,但因长期呕吐,可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需要注意的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相鉴别,如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感染、颅内压增高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如B超、上消化道造影等。对于确诊的患儿,应及时进行幽门环肌切开术,以解除幽门狭窄,缓解症状。 总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胡茗 主任医师
苏州市立医院 三甲
什么是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常见于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不含胆汁,也可有咖啡色物,少数患儿可因呕吐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激素、幽门肌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1.症状 呕吐: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于出生后2~4周出现,呈进行性加重,开始时为溢奶,逐渐发展为呕吐,呕吐物为奶汁,不含胆汁,也可有咖啡色物,少数患儿可因呕吐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 胃蠕动波:在上腹部可见胃蠕动波,从左肋缘下向右推进,至幽门部消失。 右上腹肿块:在幽门部可触及橄榄样肿块,质地硬,表面光滑,可移动,有一定弹性。 2.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呕吐、胃蠕动波、右上腹肿块等症状,可怀疑为本病。 超声检查:可确诊本病,超声检查可见幽门肌层增厚,幽门管细长,幽门腔狭窄。 3.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儿,主要是通过禁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法,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重的患儿,主要是通过幽门环肌切开术,解除幽门狭窄。 4.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治疗,患儿的症状可得到缓解,预后良好。 少数患儿可出现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5.预防 孕妇在孕期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怎么诊断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临床表现: 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 呕吐物为奶汁,不含胆汁。 患儿食欲旺盛,但体重不增。 2.体征: 右上腹触及橄榄样肿块,质地硬,无压痛。 肿块位于幽门部,可移动。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幽门肌层的厚度和幽门管的长度,有助于诊断。 胃酸测定:胃酸分泌量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对于疑似病例,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以解除幽门梗阻,恢复正常进食。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是什么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约20%~30%的患儿有家族病史。 2.胃幽门肌间神经丛发育异常:幽门肌间神经丛中,支配幽门括约肌的神经元数量减少或发育不良,导致幽门括约肌持续收缩,引起肥厚性幽门狭窄。 3.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约20%~30%的患儿有家族病史。 胃幽门肌间神经丛发育异常:幽门肌间神经丛中,支配幽门括约肌的神经元数量减少或发育不良,导致幽门括约肌持续收缩,引起肥厚性幽门狭窄。 激素:目前认为,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激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幽门黏膜炎症:幽门黏膜炎症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肥厚、狭窄。 其他:如胃食管反流、病毒感染等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总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儿,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如何治疗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以下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禁食:通过禁食可以缓解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营养支持:在禁食期间,需要通过静脉输注营养物质,以维持患儿的营养需求。 2.手术治疗: 幽门环肌切开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主要方法。手术通过切开幽门环肌,解除幽门狭窄,恢复正常的胃排空。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包括呕吐、进食、腹部体征等。同时,需要给予患儿适当的营养支持和护理,促进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和治疗。 此外,对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家长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患儿的喂养和护理,确保患儿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如果对治疗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是什么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约20%~30%的患儿有家族病史。 2.胃幽门环肌增生肥厚 胃幽门环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过度增生和肥厚,导致幽门管腔狭窄。 3.神经因素 幽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发育异常,使幽门括约肌持续痉挛。 4.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糖尿病,其子女患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2)环境因素:一些环境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或病毒感染,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幽门环肌增生肥厚。 (3)激素水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幽门环肌的发育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具体病因,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怀疑宝宝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对于确诊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是幽门环肌切开术,通过手术解除幽门管腔狭窄,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宝宝的喂养和护理。术后宝宝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逐渐缓解。 总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您对宝宝的健康有任何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
侯大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会有什么并发症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吸入性肺炎,会因为持续性呕吐,导致呕吐物经咽部经声门反流进入气管,造成吸入性反流性肺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在临床上表现可轻可重,甚至部分病人以吸入性肺炎到医院来检查就诊,认为吐奶是新生儿正常喂养不当造成症状和表现而未引起重视。肺炎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呼吸循环衰竭,由于长时间呕吐,不能正常进食和喂养,很多患儿还合并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和大便量减少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侯大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怎么治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治疗认识上较为统一。一般建议在诊断明确之后,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手术方式比较成熟,效果也比较肯定。所以建议尽早做出诊断,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治疗上基本上以选择幽门环肌切开术为主要手术方式。近些年也有些学者提出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通过胃镜进行幽门环肌再造、重建和成形,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总的来说,还是通过常规手术的方式或者微创手术方式进行幽门环肌的重建和成形,最为可靠。
侯大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会影响食欲吗
由于新生儿痛觉敏感度相对较高,所以在呕吐之后仍然会有食欲,进奶量原则上不受太大的影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主要表现是呕吐,但由于病灶在胃部,所以患者呕吐主要是胃痉挛和反流逆蠕动造成,对于患者消化道影响不大。但是进奶后通常十五分钟、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仍然会引起严重呕吐。
吴勤荣 副主任医师
鹰潭市人民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表现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于新生儿期,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出生后3~6周甚至可以更早,发现呕吐,最初仅仅是回奶,接着可能为喷射性的呕吐。开始偶尔有呕吐,但是随着梗阻的加重,几乎每一次喂奶都会发生呕吐,呕吐物为乳汁或者是粘液,几乎不含胆汁,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刺激性的胃炎,呕吐可能会含有血液。
汪迎斌 副主任医师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表现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呕吐这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呕吐可以逐渐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几乎每次喂奶后均可以发生呕吐。第二、胃蠕动波。第三、右上腹肿块,这是本病的特有体征。在腹直肌外缘向深部按压,可以触到橄榄型质地较硬的肿块可以移动。第四、黄疸。第五、水电解质紊乱,消瘦,婴儿反复呕吐,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