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8
3949次浏览
牙龈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详情如下:
一、局部因素
1.牙结石和菌斑
牙结石和菌斑长期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炎症,导致牙龈红肿、易出血。牙石是由唾液中的钙盐等矿物质逐渐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的硬性沉积物,而菌斑则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共同作用,破坏牙龈组织的健康。
2.不良修复体或充填体
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如果与牙龈不密合或有悬突,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和出血。这些不良修复体或充填体可能会持续摩擦牙龈,使其长期处于受损状态。
3.食物嵌塞
牙缝间经常有食物残渣嵌入,如果不及时清理,会滋生细菌,引发牙龈炎症和出血。食物嵌塞会导致牙龈局部压力增加,同时也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创伤
刷牙用力过猛、使用牙签不当等都可能造成牙龈损伤,引起出血。这种创伤可能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导致小的创口和出血。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容易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血液的凝固能力。
2.内分泌因素
在青春期、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牙龈可能会对局部刺激更加敏感,容易发生出血。例如,妊娠期妇女体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
3.维生素缺乏
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可能导致牙龈组织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出血。维生素C对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和维持牙龈组织的健康非常重要。
4.其他系统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牙龈健康,导致出血。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可能导致牙龈血管压力增加而出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时,会增加牙龈感染的风险。
当出现牙龈出血时,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和必要的全身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洗牙等,对于预防和减少牙龈出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