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16
6995次浏览
小儿脊柱畸形的成因包括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异常致椎体分节不全或形成障碍)、神经肌肉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脑部病变及肌肉病变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影响脊柱稳定)、营养因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畸形,蛋白质等缺乏影响骨骼发育)、姿势不良因素(长期不正确坐姿站姿及缺乏运动致脊柱受力失衡)、其他因素(严重创伤未正确及时治疗可引发畸形,某些遗传综合征伴发脊柱畸形)。
神经肌肉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一些神经系统的病变会影响到对脊柱肌肉的控制和调节。比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相应的肌肉无力,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会使脊柱失去正常的稳定,从而引起脊柱畸形。脑部的病变,如脑瘫,也会造成肌肉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使得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受力不均衡,逐渐出现脊柱畸形。
肌肉病变:某些肌肉本身的疾病也会影响脊柱的正常形态。例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的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无法为脊柱提供良好的支撑,长期下来就会导致脊柱畸形的发生。这类患儿往往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出现肌肉力量逐渐下降的情况,进而影响脊柱的发育。
营养因素
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小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钙的需求量大,如果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骨骼发育异常可能会引发脊柱畸形,例如佝偻病患儿,除了有颅骨软化、方颅等表现外,还常常伴有脊柱后凸或侧凸等畸形。
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包括骨骼的生长。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蛋白质会导致骨骼发育所需的物质供应不足,进而影响脊柱的正常形态和结构,增加脊柱畸形发生的风险。
姿势不良因素
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站姿:小儿如果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如弯腰驼背、歪着身子坐,或者长期站立时姿势不正,都会使脊柱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受力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长发育,这种不正常的受力会逐渐导致脊柱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引发脊柱畸形。例如,有些小儿喜欢长时间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或者看电视时歪扭着身体,这些不良姿势如果长期不纠正,就可能逐渐引起脊柱侧凸等畸形。
缺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小儿如果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也会受到影响。肌肉力量不足无法很好地支撑脊柱,骨骼发育也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增加脊柱畸形的发生几率。比如长期缺乏户外活动,很少进行跑跳等运动的小儿,相比经常运动的小儿,脊柱畸形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其他因素
创伤因素: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小儿如果受到严重的脊柱创伤,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可能会导致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如果创伤后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骨折愈合不良或者脊柱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就可能引发脊柱畸形。例如,小儿脊柱受到暴力撞击后,骨折部位没有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结构,在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就可能出现脊柱的畸形改变。
综合征相关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也可能伴有脊柱畸形的表现。例如马方综合征,除了有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异常外,常常会出现脊柱侧凸等骨骼系统的畸形。这类综合征是由于基因异常等因素导致,其脊柱畸形的发生与综合征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涉及到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