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2
1076次浏览
膈疝是腹腔脏器通过膈肌缺损等部位进入胸腔的疾病,按病因分先天性和获得性,病理生理改变会影响肺和消化功能,临床表现因人群而异,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治疗分新生儿和成人情况,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膈疝:多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膈肌融合缺陷所致,常见类型有胸腹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等。胸腹裂孔疝多见于新生儿,是由于胚胎期后外侧腹壁发育不全,导致膈肌存在缺损,腹腔脏器经此缺损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则是食管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处发生结构异常,部分胃组织可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
获得性膈疝:常由外伤、手术等因素引起。例如胸部或腹部的外伤可能导致膈肌破裂,使腹腔脏器疝入胸腔;胸部或腹部手术过程中如果对膈肌的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膈疝。
病理生理改变
当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后,会占据胸腔空间,影响肺的发育和正常功能。对于新生儿的先天性胸腹裂孔疝,疝入胸腔的腹腔脏器会压迫肺组织,导致肺发育不良,影响气体交换。而在成人获得性膈疝中,疝入的脏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的梗阻、扭转等情况,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也会对心肺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
临床表现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呕吐等症状。由于肺发育受影响,胸廓可能不对称,患侧胸廓饱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成人膈疝:症状相对多样,可能有胸骨后或上腹部隐痛、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进食后饱胀、吞咽困难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能因疝入脏器发生嵌顿、绞窄而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急腹症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发现胸腔内有腹腔脏器影。对于新生儿先天性膈疝,胸部X线可见患侧胸腔内有充气的肠曲或胃泡等腹腔脏器影。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膈肌的结构异常以及疝入胸腔的脏器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胃镜检查:对于食管裂孔疝等情况,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食管黏膜的损伤等病变。
治疗原则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需要紧急处理,一般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将疝入胸腔的脏器还纳回腹腔,并修复膈肌缺损。术后需要加强呼吸支持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因为新生儿肺发育不良等问题需要特殊的护理和治疗来促进康复。
成人膈疝:如果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避免进食过饱、睡前不进食等,以减少反流症状;使用药物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但如果出现疝入脏器嵌顿、绞窄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膈肌修补术等,将疝入胸腔的脏器复位并修复膈肌。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肺和消化系统,在诊断和治疗膈疝时需要特别关注其心肺功能和营养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合适的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成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成人,在治疗膈疝时需要综合考虑。例如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成人,手术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在术前对心肺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有长期吸烟史的成人,术后需要注意呼吸功能的恢复,鼓励其进行呼吸锻炼等。对于有消化道基础疾病的成人,术后要注意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饮食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