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3
7433次浏览
儿童容易感染痢疾是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液免疫中sIgA水平低致肠道屏障作用弱;卫生习惯差,易通过手口接触或不良卫生行为感染;肠道生理特点是黏膜薄、屏障弱且正常菌群建立不完善,难抑制致病菌;接触传染源机会多,在集体场所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易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
一、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的体液免疫中,分泌型IgA(sIgA)水平较低,sIgA是黏膜局部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在肠道黏膜表面能够阻止痢疾杆菌等病原体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儿童sIgA水平不足就使得肠道黏膜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减弱,容易让痢疾杆菌侵入肠道引发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肠道局部sIgA含量明显低于年长儿和成人,此阶段儿童感染痢疾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卫生习惯较差
儿童的卫生意识通常比较薄弱,自我防护能力不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可能会用手接触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物品后,未经有效洗手就直接将手放入口中,从而使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引发感染。而且部分儿童可能存在随地大小便等不良卫生行为,容易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增加自身及他人感染痢疾的机会。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儿童之间通过密切接触以及环境中的污染传播痢疾的几率会明显升高。
三、肠道生理特点
儿童的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肠道黏膜相对较薄,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并且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还不完善。正常菌群对于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定植具有重要作用,儿童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完全稳定和丰富,就难以有效地抑制痢疾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使得痢疾杆菌更容易在肠道内定植并引起感染。例如,新生儿出生后肠道正常菌群需要一定时间来逐渐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对痢疾杆菌的抵抗能力较差。
四、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
儿童活动范围相对较广且社交活动逐渐增多,但自我保护措施相对缺乏。在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儿童之间密切接触频繁,如果有患儿存在,痢疾杆菌很容易在儿童群体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此外,儿童可能会接触到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源、食物等。比如,饮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未经彻底消毒的水,或者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不洁食物(如未洗净的瓜果、变质的食物等),都容易导致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