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4
9854次浏览
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方法包括自我观察与记录、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等。
1.自我观察与记录
持续记录自身情绪、行为的变化情况,包括情绪波动的时间、触发事件、持续时长等,这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了解病情发展,也能辅助自己梳理心理状态的规律,例如发现特定情境下情绪易出现负面波动,可针对性调整应对方式。
2.规律作息
保证每日睡眠时间在7~8小时,稳定的睡眠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对改善情绪状态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作息需求略有差异,一般成年人需遵循此睡眠时长标准。
3.适度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儿童青少年可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运动方式,如跳绳、游泳等;老年人则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4.合理饮食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营养均衡的饮食可为身体正常运转提供支持,进而影响心理状态,例如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神经系统功能维护有重要意义。
5.深呼吸练习
每天抽出几分钟进行深呼吸,通过缓慢吸气、充分呼气的方式,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可在感到情绪烦躁时随时进行。
6.正念冥想
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思维或身体感觉,不评判地接纳它们,长期坚持正念冥想有助于增强情绪觉察力,减轻负面情绪的困扰,儿童青少年可在家长引导下尝试简单的正念游戏等方式进行类似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