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4
1785次浏览
脑出血患者需进行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监测;一般护理涉及卧位、呼吸道、饮食护理;还需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分别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注意要点。
意识状态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意识状态的变化是判断脑出血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例如,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可能提示颅内出血继续增多。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脑功能退化,意识状态的细微变化更需仔细辨别。
神经系统体征观察:留意病人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等神经系统体征。瞳孔变化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提示脑疝形成;肢体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如年轻患者可能因脑出血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特异性体征。
一般护理
卧位护理: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卧位要保持舒适,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防止加重病情或造成皮肤损伤。儿童患者翻身时需根据其体重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力度。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吸痰。昏迷病人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和肺部感染,需定期为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的呼吸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吸氧时要注意氧流量的调节,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
饮食护理:发病后1-2天内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如病情稳定,可在24-48小时后开始鼻饲流食。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供给。对于能自行进食的患者,要指导其缓慢进食,防止呛咳。儿童患者的饮食要根据其年龄和营养需求进行调整,保证营养均衡。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压疮预防:除了定时翻身外,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施。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不同皮肤状况的患者预防压疮的措施略有不同,如皮肤干燥的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湿润,皮肤潮湿的患者要加强清洁和干燥处理。
肺部感染预防:定期更换体位、拍背、吸痰,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要注意病房的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需特别注意。
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尽量避免留置导尿,如需留置,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要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儿童患者留置导尿时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尿管,注意尿管的固定和护理。
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肢体活动,如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屈伸运动,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可进行肢体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有所差异,如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血栓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