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31
1822次浏览
病毒性肝炎中甲型和戊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型和丙型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非病毒性肝炎如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不具传染性。
一、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
(一)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是重要的传播载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未严格消毒的地区,容易发生甲型或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感染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污染了水源,其他人饮用后就可能被感染;食用被病毒污染且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等食物也会引发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学校等,更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经手-口途径感染。
(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可通过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场所,或者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时,就存在很高的血液传播风险。对于有过输血史、接受过器官移植、长期血液透析的人群,需要特别警惕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感染。
母婴传播:患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在孕期,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这种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中较为常见,如果母亲是HBV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新生儿感染HBV的概率较高,可达到90%以上;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一定风险。
性传播: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因为病毒可存在于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性接触过程中病毒可通过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发感染。在性活跃人群中,如果一方感染了乙肝或丙肝,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另一方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二、非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情况
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非病毒性肝炎不具有传染性。药物性肝炎是由于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引起的肝脏炎症,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是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所致;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导致的炎症,与病原体感染无关,所以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