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妊娠与分娩相关的盆底肌肉损伤、激素变化,肥胖因素,年龄因素,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盆腔手术史,以及产后过早体力劳动、缺乏盆底肌肉锻炼等生活方式因素。
激素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孕激素会使结缔组织变得松弛,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盆底组织,还可能对泌尿系统的支持结构产生影响。在产后,激素水平逐渐恢复,但已造成的盆底组织松弛等改变可能仍持续存在,增加了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肥胖因素
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导致肥胖的产妇,自身的体重负担会加重盆底组织的压力。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产生机械性压迫,使得盆底支持结构更容易受损,从而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孕前体重指数(BMI)较高(BMI≥25)且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产妇,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产妇。
年龄因素
高龄产妇(通常指年龄≥35岁)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盆底组织会出现自然的退行性变,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弹性逐渐下降,结缔组织的强度也减弱,这使得高龄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盆底组织损伤,进而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既往病史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史:如果产妇既往有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等疾病,可能已经对膀胱和尿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在妊娠和分娩后,这种已存在的泌尿系统问题可能会加重,导致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例如,有膀胱结石病史的产妇,结石可能会刺激膀胱和尿道黏膜,影响控尿功能。
盆腔手术史:若产妇既往有盆腔手术史,如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手术可能会对盆腔内的组织和结构造成损伤,影响盆底支持系统的完整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这种盆腔组织的基础异常会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产后过早体力劳动:产后如果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会使腹压增加,对盆底组织产生较大的压力,不利于盆底肌肉和组织的恢复,从而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可能性。例如,产后短期内就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下蹲或搬运重物等重体力活动的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几率相对较高。
缺乏盆底肌肉锻炼:产后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肉锻炼,盆底肌肉难以恢复到良好的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产后可以通过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肉锻炼方法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促进盆底组织的修复。如果产妇忽视了这类锻炼,盆底肌肉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和恢复,就容易发生尿失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