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有特定临床表现,婴儿期6-12个月高发,幼儿期1-3岁也可发生,影像学上腹部超声可见“同心圆”或“靶环”征,X线检查有充盈缺损等表现,早期一般情况尚可,晚期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情况及腹膜刺激征。
一、临床表现
1.腹痛
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呈阵发性,发作时患儿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双腿屈曲,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套叠时肠管痉挛、套叠部位的肠管受到牵拉等因素引起。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表述为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右上腹或脐周,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转移。
2.呕吐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之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梗阻导致肠道逆蠕动所致。婴儿肠套叠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随着病情发展,呕吐物性质和次数会发生变化。
3.血便
是小儿肠套叠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常为果酱样黏液血便,也可呈暗红色血水便。这是因为套叠处的肠黏膜被挤压,导致渗血与肠黏液混合排出。
4.腹部包块
腹部可触及形状较规则、表面光滑、稍可活动的腊肠样包块,多位于右上腹季肋下,其次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当肠套叠套入部到达右下腹时,肿块可移至右下腹或腹股沟区。
二、发病年龄特点
1.婴儿期
6-12个月的婴儿是肠套叠的高发年龄,这可能与该阶段婴儿的肠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容易发生肠套叠。此阶段的婴儿在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需高度警惕肠套叠。
2.幼儿期
1-3岁的幼儿相对来说也可能发生肠套叠,但发生率较6-12个月婴儿低一些,临床表现与婴儿期类似,但在病情观察和护理上需根据幼儿的认知和配合程度进行相应调整。
三、影像学特征
1.腹部超声检查
可见肠套叠部位的“同心圆”或“靶环”征,这是由于套叠的肠管横断面上呈多层肠壁环状结构,超声下表现为低回声与高回声相间的类似同心圆的图像,可清晰显示肠套叠的部位、层次等情况,是诊断小儿肠套叠常用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肠套叠的诊断,对患儿无辐射损伤。
2.X线检查
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套叠部位有充盈缺损,呈杯口状或钳状阴影等典型表现。空气灌肠时,可见气体进入套叠部,使套叠阴影呈杯口状,后退时套叠阴影消失;钡剂灌肠时,钡剂到达套叠顶端时呈杯口状梗阻。但X线检查有一定辐射,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
四、全身情况
1.早期
患儿一般情况尚可,体温多正常,精神状态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因腹痛引起的烦躁,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肠梗阻加重等情况,全身情况会逐渐变差。
2.晚期
若肠套叠未及时治疗,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表现,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速等,腹部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