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巨结肠有排便困难(新生儿多胎便排出延迟,婴幼儿现顽固性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且明显)、呕吐(少量胃内容物,严重吐胆汁或粪样物)等症状,治疗分保守治疗(灌肠、扩肛,前者可缓解症状但易依赖,后者效果因人而异)和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方法,包括多种术式,需准确判断病变肠段范围,新生儿手术风险高需纠正状况,婴幼儿要适时手术,术后需密切观察护理)。
一、小儿巨结肠的症状
1.排便困难
新生儿期: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需借助开塞露、灌肠等方法才能排便。这是因为病变肠段痉挛,粪便通过受阻。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的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在出生早期就出现胎便排出延迟的情况。
婴幼儿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数天甚至1周以上才排便一次,且排便费力,需要人为干预,如使用缓泻剂、灌肠等。
2.腹胀
患儿常伴有进行性腹胀,腹胀程度逐渐加重。腹部膨隆明显,可见肠型,这是由于肠道内粪便积聚,近端肠管扩张所致。新生儿期腹胀可能较为隐匿,随着病情发展,婴幼儿期腹胀会更为显著,影响患儿的进食和呼吸等。
3.呕吐
多为少量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或粪样物。这是因为肠道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压力增高,导致呕吐。如部分巨结肠患儿因肠道梗阻,出现反射性呕吐,呕吐物性状根据梗阻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小儿巨结肠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灌肠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诊断未明确或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措施。通过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清洁灌肠,以刺激肠道蠕动,排出积聚的粪便,缓解腹胀等症状。但这种方法需要长期维持,且部分患儿可能对灌肠产生依赖,一般仅作为暂时缓解症状的手段。
扩肛治疗:对于部分轻症患儿,可尝试扩肛治疗,通过定期扩肛,逐渐松弛痉挛的肠段,促进排便。但该方法需要患儿及家长的配合,且效果因人而异。
2.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小儿巨结肠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术式有Swenson术、Duhamel术、Soave术等。手术的原理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部分扩张的结肠,将正常的肠管与肛门吻合,恢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病变肠段的范围,确保切除足够的无神经节细胞肠段。一般来说,手术效果较好,但对于新生儿或病情较重的患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
对于特殊人群的考虑:新生儿期发病的患儿,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手术风险相对更高,在手术前需要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对于婴幼儿期患儿,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应在保证患儿能够耐受手术的前提下,尽早进行手术,以避免长期便秘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等。同时,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包括排便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