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胃内容物反流致食管不适及并发症,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胃镜等检查,治疗包括药物等,预防需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及关注特殊人群。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有一道食管下括约肌,它相当于一个“阀门”,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这道“阀门”功能出现障碍时,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等情况,就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此外,一些因素还可能影响食管的清除能力,比如食管蠕动减慢等,也会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机会。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最常见的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非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容易被误认为是心绞痛;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食管痉挛或食管狭窄等情况。
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会发生生理性减退,老年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压力增高,容易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增加反流风险;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等成分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也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病;另外,长期高脂饮食、进食过多巧克力、咖啡等食物,也可能刺激胃酸分泌或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从而诱发该病。
病史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比如患有食管裂孔疝时,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反流情况。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看是否有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还能排除食管肿瘤等其他疾病,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受到胃酸反流刺激的程度,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的严重程度。
食管测压: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指标,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等,药物可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决定。
预防:对于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容易诱发反流的食物;睡觉时可适当将床头抬高,减少夜间反流的发生等。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要更加关注其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进行消化系统相关检查;儿童患者则要注意其饮食规律,避免过度进食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