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无过量饮酒史、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病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发现后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阻止病情发展。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代谢功能逐渐减退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几率。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代谢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脂肪在肝脏堆积的情况。
性别:一般来说,绝经前女性患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患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对脂肪代谢有一定调节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脂肪代谢,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过多摄入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当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就会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比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甜品等,会使体内脂肪含量迅速升高。
运动: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患病风险较高。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消耗减少,脂肪更容易在肝脏堆积。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病史:有代谢综合征相关病史,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以2型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作用障碍,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脂肪代谢,使得脂肪酸在肝脏过度沉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二、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多数患者无症状:很多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体检做腹部超声等检查时发现肝脏有脂肪浸润的情况。
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如果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肝肿大等表现,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手段,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等;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可能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轻度升高,还可能伴有血脂、血糖异常等情况,不过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情况来确定。一旦发现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