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存在母乳性黄疸,其发生率因地区和对象不同有差异,可能与肠道重吸收增加、脂肪酶作用有关,临床特点为生后3-8天出现轻至中度黄疸、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处理上一般情况好且胆红素不特别高可继续母乳喂养,达光疗标准需光疗,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需更密切监测处理,大多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好、预后通常较好。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及发生率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类型,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其发生率因地区和研究对象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在母乳喂养的足月儿中约有1%-2%会发生母乳性黄疸,而在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中发生率可能更高。
二、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机制
(一)肠道重吸收增加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可以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从而增加了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黄疸。有研究通过检测母乳中及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发现,母乳性黄疸患儿肠道内该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母乳性黄疸患儿。
(二)脂肪酶作用
母乳中的脂肪酶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母乳中的脂肪酶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有研究推测其可能通过影响新生儿的代谢途径,间接影响胆红素的处理,进而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相关,但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一)黄疸出现时间及程度
通常在生后3-8天出现黄疸,黄疸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但也有部分患儿胆红素水平可更高。足月儿母乳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多在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升高,而早产儿母乳性黄疸的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黄疸程度相对更重,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二)一般情况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精神反应正常、生长发育不受限,除黄疸外无其他异常临床表现,如无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表现。
四、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及相关建议
(一)继续母乳喂养的情况
如果经医生评估考虑为母乳性黄疸,对于一般情况良好、胆红素水平不是特别高(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早产儿根据日龄、出生体重等综合评估)的患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停止母乳喂养可能会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而且有研究表明继续母乳喂养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虽然可能比停止母乳喂养的稍长,但总体预后良好。
(二)光疗的情况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早产儿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光疗。光疗是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在进行光疗期间,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要注意保护婴儿的眼睛和会阴部。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所以要更严格评估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对于有家族胆红素代谢异常病史的新生儿,在考虑母乳性黄疸时更要谨慎评估,密切观察黄疸情况。
总之,新生儿黄疸跟吃母乳有关系,存在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但大多数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通过合理评估和适当处理,预后通常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