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想呕吐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原因如妊娠时激素变化、饮食因素如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晕车晕船等,病理性原因如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肠梗阻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颅内感染、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系统疾病中的肾脏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还有药物因素如化疗药物、某些抗生素等可引起恶心呕吐。
一、生理性原因
(一)妊娠
女性在妊娠早期,尤其是怀孕6-12周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大幅升高,这可能会导致恶心、想呕吐的症状,一般在妊娠12周后会逐渐减轻。对于孕妇来说,这是常见的生理现象,要注意保持轻松的心态,可通过少食多餐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二)饮食因素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胃肠负担加重,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比如一次性吃太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食用刺激性食物:过辣、过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恶心想呕吐。例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胃肠道受到刺激,容易出现不适症状。
晕车、晕船、晕机: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由于运动刺激前庭神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在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途汽车、轮船、飞机旅行时。
二、病理性原因
(一)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如大量饮酒后可能引发急性胃炎,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慢性胃炎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也会有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进食后食物刺激溃疡面,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引起恶心、呕吐,还常伴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发生炎症或存在结石时,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刺激周围组织,导致恶心、呕吐,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等部位。
肠梗阻: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引起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都可能出现恶心想呕吐的情况,如肠道粘连、肠道肿瘤等都可能导致肠梗阻。
(二)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炎症刺激脑膜和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升高,出现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出现恶心、呕吐,同时可能伴有偏瘫、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时,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毒素蓄积,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还常伴有水肿、少尿等症状。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恶心、呕吐,同时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等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酮体蓄积,也会出现恶心、呕吐,伴有呼气有烂苹果味、乏力、昏迷等症状。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如化疗药物,在抗癌治疗过程中,很多化疗药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也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想呕吐的情况。不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机制不同,有的是直接刺激胃肠道,有的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等途径导致胃肠道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