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0
4012次浏览
中医上来说,广义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狭义伤寒和湿温病。狭义伤寒是指风寒束表引起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骨节酸痛,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时留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润,脉浮紧这样一组临床表现的证候。临床的治法是辛温解表,通常选用荆防达表汤。而西医所说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这种伤寒在中医上来讲,对应“湿温”病,属于温病学说当中的一个辨证内容。中医病机是湿温病邪由口鼻而入,主要在脾胃增殖后酿成病损,本病初起时邪阻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湿热抑郁肌表则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身热不扬等卫分证,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邪停聚,阻遏气机,则见胸闷脘痞,舌苔厚腻的气分证。初级阶段虽湿中蕴热,但多见于湿重于热证,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寒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则湿重热轻,病在阳明则湿轻热重,湿热化燥化火即可逼迫营血,血络受伤则出现斑疹及出血,倘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而阳气外亡,热盛日久则耗损阴液而出现邪去正衰,余邪未尽之证。所以西医所说的伤寒病,中医辩证是遵循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发展阶段的,和狭义伤寒的区别是,一是温病辨证,一是六经辨证。初期的临床表现多有类似,而伤寒病邪风寒之邪入里也可以化热表现为风热或者风热化燥,形成一派的温燥伤阴的症状。根据伤寒处在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分别用银翘散、白虎汤、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青蒿鳖甲丹进行辨证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