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包括急性期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评估损伤程度后恢复期进行热敷、康复锻炼、物理治疗,还需通过加强肌肉锻炼、选合适鞋、注意运动场地环境来预防再次扭伤,不同年龄段患者处理需有相应调整。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与制动: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的踝关节负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来帮助行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好动且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更要严格限制其受伤踝关节的活动,避免因继续活动导致损伤程度加深。
2.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应进行冷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的踝关节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要控制好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的效果。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加压包扎的力度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的皮肤和组织相对脆弱,包扎力度要更轻柔。
二、评估损伤程度
1.自我初步判断:观察踝关节是否有明显的肿胀、畸形、疼痛等情况。如果受伤后踝关节能够缓慢活动且肿胀、疼痛相对较轻,可能是轻度扭伤;如果出现明显畸形、剧烈疼痛、无法站立或行走,可能是较为严重的扭伤甚至骨折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可能不准确,家长要密切观察其受伤后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拒绝使用受伤的脚着地等。
2.就医检查:如果自我初步判断难以确定损伤程度,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还会安排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是否有骨折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三、恢复期处理
1.热敷:在受伤48小时后,如果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可以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肿胀的吸收。热敷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等,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热敷时同样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2.康复锻炼:当肿胀和疼痛明显减轻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例如,坐在椅子上,缓慢地勾起脚尖和绷直脚尖,每组进行10-15次,每天进行3-4组。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难度,如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等。儿童在康复锻炼时需要家长在一旁协助和监督,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并且根据儿童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锻炼强度。
3.物理治疗: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这些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进一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物理治疗的参数可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其身体状况。
四、预防再次扭伤
1.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通过锻炼可以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再次扭伤的风险。例如进行提踵运动,双脚后跟缓慢抬起,然后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儿童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一些适合其年龄的简单锻炼,如踮脚尖走路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2.选择合适的footwear:在日常活动或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尤其是进行运动时,要有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功能,能够保护踝关节。对于儿童,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选择合适的儿童鞋,确保鞋子能够为踝关节提供足够的保护。
3.注意运动场地和环境:在运动前要确保运动场地平整,避免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剧烈运动。对于儿童,家长要关注其运动的场地情况,避免在有障碍物或不平整的地方玩耍和运动,减少踝关节扭伤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