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何诊治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贫血类型,明确诊断后,需根据患儿年龄、贫血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补充铁剂等,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婴幼儿食品强化铁剂等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明确诊断后,需根据患儿年龄、贫血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病因:
先天储铁不足。
铁摄入量不足。
生长发育因素。
铁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显著,可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非造血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正常;心血管系统症状如活动后心悸、气短,偶有心前区不适或收缩期杂音;免疫系统症状如反复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3.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2。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质少,染色偏蓝,边缘不整齐,嗜碱性物质增多。
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SF)<12μg/L,血清铁(SI)<8.95μmol/L,总铁结合力(TIBC)>62.7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
其他: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升高,血清铁饱和度降低。
4.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铁代谢检查,一般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骨髓象检查和铁剂治疗试验。
5.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治疗肠道寄生虫病等。
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剂量应按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天4~6mg/kg,分2~3次口服。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铁剂应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疗程应视贫血程度而定,一般为2个月左右。
输血:一般情况下,Hb<60g/L时可输血。输血量应根据贫血程度及患儿情况而定。
6.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时补铁。
有慢性失血者应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