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病死率高,病因多样,与上消化道疾病、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全身性疾病有关,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还可能伴有头晕、乏力、发热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定期体检等。
一、病因和风险因素
1.病因
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胃癌。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等。
全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尿毒症、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急性感染等。
2.风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加。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应激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疾病:肝硬化、胃溃疡、胃炎、胃癌等疾病可能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药物: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其他:严重的创伤、手术、烧伤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二、症状
1.呕血和黑便: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量多且速度快时,血液可反流至胃内,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呕吐物可呈咖啡色。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时,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黑色。
2.头晕、乏力、心悸: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可引起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等。
3.发热:大量出血后,体温一般在38.5℃以下,可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反而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继续出血或并发感染。
4.其他:出血量多时,还可能出现氮质血症、贫血、黄疸等症状。
三、诊断
1.病史和症状: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了解出血的情况、既往病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苍白、黄疸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贫血程度和凝血功能。
4.其他检查:胃镜、结肠镜、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禁食或给予冷流食,避免诱发出血。
2.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血管活性药物。
内镜下止血:包括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高频电凝、激光凝固等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五、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患有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
2.避免诱因: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避免应激等。
3.定期体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六、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成人不同,常见的原因包括胃溃疡、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治疗方法与成人相似,但在药物选择和剂量上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一些止血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权衡治疗的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4.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患者,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同时要注意预防出血的发生。
总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于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