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包括多个方面。一般治疗要监测生命体征、让患者卧床休息、急性出血期禁食禁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补充血容量。药物治疗常用抑酸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止血药物。内镜治疗适用于明确出血部位且适合内镜操作的患者,通过喷洒、注射、热凝、机械等方法止血。介入治疗有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手术治疗针对其他治疗无效或有明确外科指征的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治疗时需兼顾其特殊情况。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往往提示出血量大或持续出血,需紧急处理。
2.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紧张,以减少机体耗氧量,有利于止血及病情恢复。
3.禁食与禁水:在急性出血期间,通常需禁食禁水,避免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出血。具体禁食时间需根据出血情况及医生判断而定。
4.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充液体、输血及使用止血药物等。
5.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及时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及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可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有利于止血及预防再出血。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3.止血药物:如凝血酶、氨甲环酸等,通过不同机制促进凝血,有助于止血。
三、内镜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明确出血部位且适合内镜下操作的患者,内镜治疗是重要的止血手段。如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可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及治疗。
2.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注射药物(如肾上腺素等)、热凝止血(如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等)、机械止血(如止血夹、套扎等)。
四、介入治疗
1.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术:对于经内科治疗及内镜治疗无效的出血患者,可考虑此方法。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血管,然后注入栓塞剂进行栓塞,达到止血目的。
2.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出血。
五、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当上述治疗方法均无效,出血危及生命,或存在明确的外科手术指征(如消化道溃疡穿孔导致的出血、肿瘤破裂出血等)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根据不同病因和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如胃大部切除术、食管胃底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易因失血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脑血管功能,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等。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病情变化快。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安抚。药物选择和剂量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对于低龄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内镜治疗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器械及操作方式,确保操作安全。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不仅危及孕妇自身生命安全,还可能影响胎儿。治疗时需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在进行内镜等有创操作时,要做好孕妇及胎儿的监护,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患有肝硬化、胃溃疡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复发风险较高。在出血控制后,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遵循医生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指导,避免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以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