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主要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病因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饮食调整、定期体检等。
一、病因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酗酒、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3.消化性溃疡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出血。
4.胃癌
少数胃癌可发生出血。
5.其他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贲门黏膜撕裂、胃黏膜脱垂、胆道出血等。
二、症状
1.呕血和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等急性失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氮质血症
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酸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
4.发热
一般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三、诊断
1.胃镜检查
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2.X线钡餐检查
对胃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如疑有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者,可行X线钡餐检查。
3.其他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腹部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引起窒息。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2.补充血容量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量。
3.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
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奥曲肽等。
(2)内镜下止血
包括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热凝止血、激光止血、止血夹止血等。
(3)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4.病因治疗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肝硬化、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五、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肝硬化、胃溃疡等。
2.避免诱因
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酗酒、吸烟等。
3.饮食调整
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定期体检
有上消化道出血家族史、慢性胃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