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指肠镜下取胆管结石
十二指肠镜下取胆管结石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取石技术,是经口腔等自然腔道对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操作包括术前准备、操作步骤及术后观察,适用于多数胆管结石患者,尤其手术耐受差者。其优势为创伤小、诊疗一体化、住院时间短,但对复杂结石有局限性,存在出血、穿孔、胰腺炎、感染等风险。
一、十二指肠镜下取胆管结石的定义
十二指肠镜下取胆管结石,全称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取石技术,是一种在十二指肠镜下,经口腔、食管、胃进入十二指肠降段,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向胆管、胰管内注入造影剂,以显示胰胆管系统,进而对胆管结石等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介入技术。
二、操作过程
1.术前准备:患者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腹部超声或CT等相关检查,以评估身体状况及结石情况。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操作过程、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若患者存在心肺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需提前做好相应的处理与准备。
2.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经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镜,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后,经乳头插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胆管和胰管显影,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等。然后,根据结石情况选择合适的取石方法,如网篮取石、球囊取石等。若结石较大难以直接取出,可先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扩大乳头开口,再进行取石。
3.术后观察: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腹痛、发热、呕血、黑便等情况,监测血常规、血淀粉酶等指标,禁食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逐步恢复饮食。
三、适用人群
1.一般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胆管结石患者,尤其是无法耐受开腹手术或不愿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包括因年龄较大、身体虚弱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而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在诊断的同时可进行取石等治疗。
2.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因此,术前需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术中操作需更加轻柔,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各脏器功能,加强护理与支持治疗。
儿童患者:儿童胆管结石相对少见,若需行十二指肠镜下取石,因儿童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操作难度较大,且儿童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术前要做好充分的麻醉评估与准备,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与操作方式。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与心理护理,促进康复。
孕妇患者:孕妇患胆管结石情况特殊,操作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若非必要,尽量避免在孕期进行十二指肠镜下取石。若病情危急,需充分权衡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选择合适的孕周及操作方式,术中做好胎儿的保护措施,术后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四、优势
1.创伤小: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无需开腹,仅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操作,体表无切口,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2.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在明确胆管结石诊断的同时,可直接进行取石治疗,避免了多次检查与手术,缩短了治疗周期。
3.住院时间短:一般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相对开腹手术明显缩短,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
五、局限性与风险
1.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胆管结石,如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结石嵌顿紧密难以取出等情况,可能无法完全取净结石,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2.风险:
出血:多因乳头切开或取石过程中损伤血管所致,少量出血可保守治疗,大量出血可能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干预。
穿孔: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十二指肠或胆管穿孔,一旦发生需及时处理,必要时手术修补。
胰腺炎:术后可能出现急性胰腺炎,表现为腹痛、血淀粉酶升高等,多为轻症,经保守治疗可缓解,但少数重症患者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