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胆管结石会造成肝脏损害
胆管结石可通过多种机制损害肝脏:一是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引起胆汁淤积,其成分会对胆管和肝细胞产生毒性,还会使胆管内压力升高,压迫肝细胞和肝血窦,影响血液供应和营养摄取,且老年人和儿童更易受影响;二是引发细菌感染,结石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细菌产生的毒素损害肝脏,炎症蔓延波及肝脏实质,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和炎症;三是改变胆汁成分,造成胆盐代谢异常,影响肝细胞代谢和功能,还会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长期可引发严重肝脏疾病,新生儿和婴幼儿受影响更严重;四是参与免疫反应,激活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免疫炎症反应,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风险更高,女性相对更易出现自身免疫性肝脏损害。
一、胆管结石导致胆汁引流不畅
1.胆汁淤积
胆管结石可阻塞胆管,使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汁中含有胆盐、胆色素等成分,长时间淤积会对胆管和肝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研究表明,胆盐可破坏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随着胆汁淤积时间的延长,肝细胞会出现肿胀、变性,甚至坏死。
2.胆管内压力升高
结石阻塞胆管后,胆管内压力逐渐升高。这种压力升高会逆向传导至肝内小胆管和毛细胆管,导致肝内小胆管扩张,压迫周围的肝细胞和肝血窦。长期的压力作用会影响肝细胞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摄取,造成肝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胆管内压力升高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和儿童的肝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压力升高的影响,出现肝脏损害的时间可能更短、程度可能更重。
二、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
1.细菌滋生
胆管结石的存在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常情况下,胆汁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结石阻塞胆管后,胆汁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胆汁中生长繁殖。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如内毒素等,对肝脏造成直接损害。内毒素可激活肝脏内的免疫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
2.炎症蔓延
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可从胆管向周围组织蔓延,波及肝脏实质。炎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炎症介质可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炎症还可能引起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对于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的抗感染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肝脏损害的风险也更高。
三、胆汁成分改变影响肝脏代谢
1.胆盐代谢异常
胆管结石导致胆汁引流不畅时,胆盐的代谢会发生异常。胆盐在肝脏内的肠肝循环受到干扰,正常的胆盐浓度和比例被破坏。胆盐不仅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还对肝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有重要影响。胆盐代谢异常可影响肝细胞内的酶活性和物质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蛋白质合成障碍等,进而引起肝脏损害。
2.胆红素代谢紊乱
胆管结石可引起胆红素排泄受阻,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在肝脏内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受到影响,可引起肝细胞内胆红素淤积。高浓度的胆红素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干扰肝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生物膜的稳定性。长期的胆红素代谢紊乱还可能导致胆汁性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病。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红素代谢紊乱可能会对其肝脏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
四、免疫反应参与肝脏损害
1.自身免疫反应激活
胆管结石引起的慢性炎症刺激可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可能会错误地将肝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反应还可能引起肝脏内的淋巴细胞浸润,进一步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自身免疫性肝脏损害在女性患者中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女性的免疫系统特点有关。
2.免疫复合物沉积
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肝脏内的血管和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导致肝脏内的血管炎症和组织损伤,影响肝脏的血液灌注和正常功能。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免疫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可能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