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是什么
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等的心肌疾病,病因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60%患者有明确致病基因突变,环境因素也有一定作用;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可致猝死;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治疗有药物、手术、酒精室间隔消融术、植入ICD等方法;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运动员需注意相应事项;生活方式上要在饮食、运动、休息、情绪管理等方面调整;预后因个体而异,积极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
一、定义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二、病因
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60%的患者可检测到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此外,环境因素如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三、症状
1.呼吸困难:多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继而肺静脉压力升高,肺淤血所致。
2.胸痛:可在劳累后出现,类似心绞痛,但可不典型。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
3.乏力、头晕与晕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所致。
4.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如室性早搏、房颤等。
5.猝死:是肥厚性心肌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四、诊断
1.症状与体征: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
2.心电图:可表现为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等,但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该病。
3.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方法,可显示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及有无流出道梗阻等情况。
4.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于诊断不典型的肥厚性心肌病有重要价值。
5.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致病基因,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对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筛查。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减轻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梗阻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室间隔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3.酒精室间隔消融术:通过向供应室间隔的冠状动脉分支内注入无水酒精,造成该分支血管所供血的室间隔心肌坏死,从而减轻梗阻。
4.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曾发生过心脏骤停、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可植入ICD以预防猝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活动方面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时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谨慎评估。
3.孕妇:怀孕会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孕妇来说风险更高。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情况,由心内科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分娩方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决定,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长期高强度训练,可能会加重肥厚性心肌病的病情,增加猝死的风险。对于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的运动员,应避免参加竞技性运动,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并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七、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以减轻心脏负担。
2.运动: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
3.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4.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八、预后
肥厚性心肌病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而部分患者可能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较差。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积极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