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是什么
缺血性心肌病是因长期心肌缺血致心肌纤维化,引发心脏功能受损及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有冠心病史,可能有心肌梗死、心绞痛,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及心律失常)和辅助检查(心电图有异常表现,心脏超声显示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严重狭窄或阻塞病变,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显示心肌灌注缺损,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显示心肌梗死区域等)。不同人群诊断有特殊考虑,如老年人要全面评估、多次复查,儿童需结合特殊病史并采用合适检查方法,女性要考虑生理特点,同时要关注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史对病情的影响。诊断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排除其他疾病,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对诊断不明确者定期随访检查。
一、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至少有一次或多次心肌梗死(有Q波或无Q波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可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有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乏力、水肿等。还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2.辅助检查
心电图:有STT改变、异常Q波、束支传导阻滞等表现,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
心脏超声:显示心脏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降低(一般射血分数低于40%)。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发现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的狭窄或阻塞病变,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管腔狭窄程度≥70%。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显示心肌灌注缺损,提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灶。静息时可见多个节段心肌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运动试验后放射性分布无改善。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心肌梗死区域、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诊断缺血性心肌病有重要价值。
三、不同人群诊断的特殊考虑
1.年龄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和检查结果。在诊断时,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心脏功能和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而且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如呼吸困难可能被误认为是年老体弱所致,容易漏诊。对于老年患者,心脏超声等检查应多次复查以动态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儿童:儿童患缺血性心肌病极为罕见,但如果有川崎病等可能累及冠状动脉的疾病病史,出现类似症状时要高度警惕。诊断时要结合病史,如川崎病急性期的表现,同时采用更适合儿童的检查方法,如儿童专用的心脏超声探头等,减少检查对儿童的不适。
2.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胸痛症状可能较轻或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在诊断缺血性心肌病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和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脏的影响。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诊断时要更加仔细。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影响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生发展。在诊断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评估这些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要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性。
4.病史因素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肌病的风险更高。这些疾病可能加速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同时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在诊断时,要全面评估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它们与缺血性心肌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有这些病史的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诊断注意事项
诊断缺血性心肌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疑似缺血性心肌病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定期随访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