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围生期心肌病
围生期心肌病指既往无心脏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首次发生的累及心肌的心肌病,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心脏扩大等体征,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产科处理,特殊人群如孕妇、产妇、高龄产妇、多胎妊娠和多产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其预后与病情及治疗相关,部分患者可恢复,部分会遗留问题,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和长期管理。
一、围生期心肌病的定义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既往无心脏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首次发生的、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肌病。这一特定时期发生的心肌病与妊娠和分娩有密切关系,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多胎妊娠、多产、高血压、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二、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现乏力、运动耐力下降、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的表现,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2.体征: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闻及第三心音或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右心衰竭时可见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体征。
三、围生期心肌病的诊断
1.病史:患者在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内出现心脏功能异常的表现,且既往无心脏病史。
2.临床表现:具有上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T改变、心律失常等。
胸部X线: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围生期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显示心脏扩大、心肌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
四、围生期心肌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要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要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2.药物治疗:
利尿剂:用于减轻水肿和肺淤血,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血管扩张剂: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如硝酸酯类、硝普钠等。
强心剂:对于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中毒。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凝药物:由于患者心脏扩大、心腔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对于有栓塞风险的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
3.产科处理:对于妊娠晚期的患者,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孕周等综合考虑分娩方式。心功能ⅠⅡ级者,可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心功能ⅢⅣ级者,宜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后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避免使用麦角新碱等药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一旦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和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由于孕妇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2.产妇:产后要继续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母乳喂养要根据自身心脏功能情况决定,如果心功能较差,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以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要注意观察恶露情况,防止产后出血和感染。
3.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孕妇发生围生期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高龄产妇,在孕期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心脏功能,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进行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4.多胎妊娠和多产女性:多胎妊娠和多次分娩会增加心脏负担,这类女性发生围生期心肌病的可能性更大。在孕期要严格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一旦确诊为围生期心肌病,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
六、预后
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心脏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永久性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可能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死亡。因此,患者在治疗后要定期复查,坚持长期治疗和康复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