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怎么回事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Takotsubo心肌病、心尖球形综合征等,是一种左心室中部或心尖部呈球形扩张、基底部收缩功能正常且无明显冠状动脉阻塞的急性心肌病。其病因包括心理应激、生理应激、性别(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更易患病)、年龄(中老年人多见)及不良生活方式等。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有基础疾病和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
一、应激性心肌病的定义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Takotsubo心肌病、心尖球形综合征等,是一种以左心室中部或心尖部呈球形扩张,而基底部收缩功能正常为特征的急性心肌病。与冠状动脉疾病不同,它通常在没有明显冠状动脉阻塞的情况下发生。
二、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
1.心理应激:强烈的情绪波动,如亲人离世、突发争吵、重大经济损失等带来的急性心理压力,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2.生理应激: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外科手术、创伤等,也可能引发应激性心肌病。
3.性别因素:女性更容易患应激性心肌病,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4.年龄因素:该病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储备功能和适应能力下降,对应激的耐受性降低。
5.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风险。
三、应激性心肌病的症状
1.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压榨性、闷痛或刺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肩部、颈部、手臂等部位。
2.呼吸困难: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3.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可伴有心慌、心跳加快或心跳不规则等症状。
4.其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近期是否经历过重大应激事件。
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等改变,但这些改变通常是暂时的,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有所不同。
3.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应激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显示左心室心尖部或中部呈球形扩张,而基底部收缩功能正常。
4.心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排除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同时左心室造影可更清晰地显示左心室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5.实验室检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在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可轻度升高,但升高程度通常低于急性心肌梗死。
五、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药物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常用药物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3.并发症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恢复能力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需要谨慎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女性患者:绝经后女性是应激性心肌病的高发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在经历应激事件后,更要密切关注心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4.儿童患者:虽然应激性心肌病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但如果儿童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七、应激性心肌病的预防
1.心理调节: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运动、旅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加强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