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由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乏力头晕与晕厥、心悸、心力衰竭等;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基因检测;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室间隔切除术、酒精室间隔消融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家族遗传史人群需分别注意病情进展、妊娠风险、合并疾病及早期筛查等问题;生活中要通过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选择温和运动、保证充足休息、管理情绪等方式进行调整。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导致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
二、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
1.呼吸困难:多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继而肺静脉压力升高,肺淤血所致。
2.胸痛:可呈典型心绞痛发作,但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这是因为肥厚的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
3.乏力、头晕与晕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活动时心率加快,使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进一步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
4.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5.心力衰竭: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
三、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可在心脏听诊时发现心脏杂音,如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这是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所致。
2.心电图:可表现为STT改变、左心室肥大、异常Q波等,但心电图表现缺乏特异性。
3.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可显示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测量室壁厚度,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
4.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显示心肌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于诊断不典型的肥厚型心肌病有重要价值。
5.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发现致病基因突变,对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四、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减轻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
2.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非药物治疗。如室间隔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肥厚的室间隔心肌,解除流出道梗阻;酒精室间隔消融术,通过向冠状动脉间隔支内注入无水酒精,造成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坏死,减轻梗阻。
3.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曾发生过心脏骤停、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植入ICD可预防猝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肥厚型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其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活动耐力、有无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在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患肥厚型心肌病时,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怀孕前应咨询心内科和妇产科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和妊娠风险。孕期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分娩方式的选择也需综合考虑心脏功能等因素。
3.老年人:老年人患肥厚型心肌病时,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4.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对于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进行基因筛查和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并告知家族成员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干预。
六、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心脏负担。
2.运动:应避免剧烈运动,如竞技性体育活动、举重等。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但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3.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
4.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