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 症状
肝外胆管结石的症状包括腹痛(多在上腹部或右上腹,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进食油腻食物、生活方式不规律易诱发)、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尿液浓茶色、粪便陶土色,因结石阻塞胆管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寒战高热(腹痛黄疸后出现,体温高呈弛张热型,肠道细菌逆行胆管感染所致)、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因胆管梗阻影响脂肪消化吸收致消化功能紊乱)。
一、腹痛
1.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在胆管内移动,刺激胆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局部疼痛。例如,部分患者可感觉剑突下或右上腹有隐痛或胀痛,当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时,疼痛会加剧,呈绞痛样。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对于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腹痛时更应警惕肝外胆管结石复发或加重。
2.疼痛诱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容易诱发疼痛,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促使胆汁排出,若胆管存在结石,就容易引起胆管梗阻,从而引发疼痛。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等也可能诱发腹痛。
二、黄疸
1.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这是由于结石阻塞胆管,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黄疸的程度与胆管梗阻的程度有关,梗阻完全时黄疸较明显,部分梗阻时黄疸相对较轻。不同年龄患者黄疸表现可能相似,但新生儿出现黄疸需警惕先天性胆管异常等情况,要与肝外胆管结石相鉴别。对于有肝病病史的患者,出现黄疸时要考虑多种病因,需进一步排查肝外胆管结石。
2.发生机制:正常情况下,胆汁经胆管排入肠道,当肝外胆管存在结石时,结石阻塞胆管,使得胆汁中的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而是逆流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导致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
三、寒战、高热
1.特点:一般在腹痛、黄疸之后出现,体温可高达39℃-40℃,呈弛张热型。这是因为胆管梗阻后,胆汁淤积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细菌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症状。不同性别患者感染后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免疫力可能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导致寒战、高热。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发生寒战、高热时要高度警惕胆管炎复发及结石相关感染。
2.感染途径:主要是肠道细菌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管,引起胆管感染。结石梗阻导致胆管内压力升高,胆汁淤积,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引发感染。
四、消化道症状
1.表现: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胆道疾病会影响消化功能,胆管梗阻后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例如,患者可能吃一点油腻食物就出现恶心、呕吐,长期食欲减退会导致体重下降等。儿童患者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消化道症状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要注意鉴别。
2.消化功能影响机制:胆汁是消化脂肪必不可少的物质,肝外胆管结石引起胆管梗阻后,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阻碍,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