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什么病
肝内、外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按部位分肝外和肝内胆管结石,病因与胆汁成分改变、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相应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手术、内镜、溶石等方法,预后与治疗及时性相关,可通过合理饮食、防治相关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肝内、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的结石,属于胆道系统常见疾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主要位于胆总管,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
二、病因
1.胆汁成分改变: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如胆固醇过饱和、胆色素钙沉淀等,易促使结石形成。例如,高胆固醇饮食可能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肝内、外胆管结石形成风险。
2.胆道感染: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可引起胆道炎症,导致胆道黏膜损伤、胆汁淤积,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如胆道蛔虫症,蛔虫残体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3.胆道梗阻:胆道狭窄、肿瘤等原因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中的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不同年龄人群胆道梗阻原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胆道畸形导致梗阻,成年人则可能与胆道肿瘤、结石本身造成梗阻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肝外胆管结石:典型表现为腹痛、黄疸、寒战高热。腹痛多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部及背部放射;黄疸呈间歇性,与胆道梗阻及缓解有关;寒战高热是因胆道感染,细菌及毒素逆行入血引起。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和胸背部胀痛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胆管炎症状,如腹痛、发热、黄疸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黄疸表现。
2.体征
肝外胆管结石发作时,剑突下及右上腹有压痛,可有腹膜刺激征,肝区可有叩击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若结石局限于某一肝叶,该肝叶可有肿大和压痛。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结石影像,能显示胆管扩张情况,对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不同年龄人群B超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CT及MRI:对于B超检查诊断不明确或复杂病例,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及胆管梗阻情况等。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胆道感染;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转氨酶升高等,反映胆道梗阻及肝脏功能受损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结石部位、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目的是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通畅胆汁引流。
2.内镜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可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内镜技术,创伤相对较小。但不同年龄患者内镜治疗的耐受性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内镜治疗需特别谨慎,充分评估风险。
3.溶石治疗:适用于部分胆固醇结石等情况,但疗效有限且有一定复发风险,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但若延误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胆管炎反复发作可引起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预后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及时性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因机体修复能力等特点,预后情况需密切观察。
2.预防
合理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饮食均衡。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应避免过度油腻食物,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成年人要注意控制饮食结构。
积极防治胆道感染和胆道蛔虫症等疾病,减少胆道结石形成的诱因。对于有胆道畸形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定期监测,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