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是什么
肝外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黄疸、发热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内镜等方式,可通过合理饮食、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总管、胆总管的结石,可分为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是原发于胆管系统内形成的结石,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管解剖变异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是胆囊内的结石排至胆管所致。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胆道感染:胆道感染时,细菌、寄生虫等可成为结石核心,促进结石形成。例如,大肠杆菌等细菌产生的酶可使胆汁中的成分发生改变,导致胆色素钙等沉积形成结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胆道感染的易患因素有所不同,如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对易发生胆道感染相关的肝外胆管结石风险增加;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胆道动力可能改变,也易出现胆道感染相关问题进而引发结石。
2.胆汁淤积:胆道狭窄、胆管肿瘤等可引起胆汁排泄不畅,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导致结石形成。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胆汁淤积风险不同,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胆汁成分更易出现异常,增加胆汁淤积及结石形成风险;有胆道手术史导致胆管狭窄等情况的患者,病史因素直接增加了胆汁淤积进而引发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因结石梗阻程度不同而异。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晰,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患者可较明确表述疼痛部位及放射情况。
2.黄疸:当结石梗阻胆管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同时可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黄疸程度与胆管梗阻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因梗阻程度波动出现黄疸时轻时重的情况。
3.发热:常因胆管梗阻合并感染引起,体温可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不同病史患者发热特点不同,有胆道基础疾病反复发作者发热可能更频繁或表现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等异常,反映胆管梗阻及肝功能受损情况。
2.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同时可观察胆管扩张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B超检查时因体型等因素可能影响图像质量,但一般都能初步筛查肝外胆管结石。
CT及MRI:对于B超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CT及MRI可更清晰显示胆管内结石情况及胆管病变,MRI水成像(MRCP)对胆管结石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结石情况、胆管病变等因素决定。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情况不同,儿童手术需更谨慎评估,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肝、肾等功能。
2.内镜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可采用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等内镜微创治疗方法。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对内镜治疗的适应情况有差异,比如长期吸烟患者可能对手术耐受性等有一定影响,但具体需结合个体情况评估。
六、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有不同特点,儿童要避免过度喂养高脂食物,老年患者需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
2.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及时治疗胆囊炎、胆道感染等疾病,有胆道解剖变异等情况的患者需定期监测,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不同病史患者治疗及监测频率不同,有胆道手术史患者需更密切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