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是腰椎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发病与年龄增长、长期劳损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活动受限、肢体麻木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肥胖者要控制体重。
一、发病机制
人体的腰椎关节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关节软骨等组织磨损的可能性越高)、长期的劳损(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像久坐、弯腰工作等情况,会使腰椎关节承受异常的应力,加速关节的退变),腰椎椎体的软骨磨损、破坏,机体为了自我修复,会在椎体边缘形成新的骨质增生,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这就是腰椎骨质增生形成的大致机制。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腰椎长期处于前屈的姿势,椎体前方和两侧的应力增加,就更容易出现腰椎骨质增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早期可能表现为腰部隐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加重,在劳累后、久坐久站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可稍有缓解。如果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的神经等组织,还可能出现放射性疼痛,比如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由于体重增加、腰椎负荷增大,可能会使原本的腰椎骨质增生相关疼痛加重;而老年患者,由于整体机体功能下降,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且更难缓解。
活动受限:腰椎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可能变得不灵活。例如,老年人在弯腰捡东西时会比年轻人困难很多,这是因为腰椎骨质增生导致关节活动的空间受限。
肢体麻木:当增生的骨质压迫周围神经时,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的情况,这种麻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行走等活动,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本身神经就可能存在病变,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的神经压迫可能会加重麻木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鉴别。
2.体征表现
腰椎压痛:在增生的部位可能会有明显的压痛。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这一体征。
腰椎活动度减小:通过专业的体格检查可以检测到患者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度较正常人群减小。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X线片上可以清晰看到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可能变窄等情况。通过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腰椎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例如,通过观察X线片上椎体边缘的骨赘形态、数量等,能够对病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更有优势,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骨质增生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结构的关系,能够发现X线片不易察觉的小的骨质增生以及周围组织的受压情况。对于有腰椎外伤病史或者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CT检查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MRI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腰椎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脊髓等,对于判断骨质增生是否压迫脊髓、神经等情况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够明确骨质增生是否导致脊髓受压,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1.预防方面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位还是卧位,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例如,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坐位时要保持腰部挺直,椅子要有合适的高度,使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90度左右,卧位时选择合适的床垫,一般以软硬适中的床垫为宜,这样可以减少腰椎的异常应力,预防腰椎骨质增生的发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坐姿、站姿等良好习惯,有助于保护腰椎,避免未来出现腰椎骨质增生相关问题;对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定时改变姿势,进行简单的腰部活动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
适度锻炼:适当进行一些腰部的锻炼,如游泳(特别是蛙泳,对腰部的锻炼较为温和且有效)、小飞燕动作等。游泳时身体在水中浮力的作用下,腰部的压力减轻,同时游泳的动作可以锻炼腰部肌肉;小飞燕动作是患者俯卧在床上,头部、胸部抬起,双下肢也抬起,形似飞燕,每次坚持一定时间,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从而增加腰椎的稳定性,预防骨质增生。对于老年人,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腰部损伤;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锻炼时要注意方式,避免摔倒等情况加重病情。
2.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或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比如,农民长时间弯腰劳作,教师长时间站立讲课等,都容易导致腰椎劳损,增加腰椎骨质增生的风险,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对于有腰椎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更加关注自己腰椎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腰椎骨质增生等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肥胖人群,要注意控制体重,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椎的负荷,容易引发腰椎骨质增生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