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应该注意些什么
为应对低血糖,需及时补充糖分,明确不同情况的糖分选择、时机和量;识别低血糖预警信号,关注不同人群及病史相关表现;合理饮食安排,糖尿病患者定时定量、均衡搭配,非糖尿病患者避免空腹,运动时糖尿病患者注意时间、强度并监测血糖,老年人等运动前咨询医生;频繁低血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一、及时补充糖分
1.明确低血糖时的糖分选择:当发生低血糖时,应尽快补充能快速升高血糖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可以选择口服葡萄糖片,一般来说15-20克的葡萄糖能较快提升血糖水平;也可以选择饮用含糖饮料,像浓度为15%-20%的果汁等,这类含糖饮料能在短时间内为身体提供糖分,缓解低血糖症状。对于儿童低血糖情况,由于儿童的身体代谢特点,更推荐选择合适浓度的葡萄糖水,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和成人有差异,葡萄糖水更容易被快速吸收来纠正低血糖。
2.把握补充糖分的时机和量: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时,就应立即进行糖分补充。如果在15分钟内症状没有缓解,可重复补充一次糖分。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在补充糖分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自身血糖变化情况,因为这类人群的血糖调节机制可能存在异常,需要更谨慎地把控补充糖分的量和频率,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二、识别低血糖的预警信号
1.不同人群的低血糖表现差异:对于成年人,低血糖常见的表现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出汗、颤抖、心悸、饥饿感等,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像认知障碍、行为异常、视力模糊等。而对于老年人,低血糖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一些症状外,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对低血糖的感知和应对能力减弱。对于儿童低血糖,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所以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行为变化来识别低血糖。
2.关注病史相关的预警信号:有糖尿病病史且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要格外留意自身血糖变化,因为降糖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如果有过严重低血糖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更高,而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这类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监测血糖,提前做好低血糖的预防措施。
三、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合理饮食安排: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严格控制,要定时定量进餐,保证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并且要均衡搭配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例如,可以选择粗细粮搭配,像燕麦、糙米等粗粮搭配大米等细粮,这样能使血糖更平稳地上升,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也要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因为长时间空腹会导致肝糖原储备不足,容易引发低血糖。
2.运动与血糖的关系及注意事项:运动能增强体质,但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需要注意时间和强度的把控。运动时间不宜选择在空腹时,最好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此时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运动强度要适中,一般以中等强度运动为宜,如快走、慢跑等,运动持续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运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避免因运动不当引发低血糖。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如一周内发生低血糖的次数超过3次,或者低血糖发作时症状严重且不易纠正,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查找频繁低血糖的原因,可能是降糖药物剂量不合适、饮食与运动不协调等原因导致。
2.出现严重低血糖并发症的情况:当低血糖导致患者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并发症时,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因为严重的低血糖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及时就医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对患者身体的损害。对于儿童低血糖出现严重症状的情况,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更需要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