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手术治疗,抗感染需早期足量足疗程依药敏选药,手术适用于心瓣膜破坏致心衰、反复栓塞、真菌性心内膜炎等情况,有修复和置换术式,儿童、老年、孕妇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治疗后要康复并定期随访监测。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等。抗感染治疗是关键,需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依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一)抗感染治疗
1.经验性用药: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对于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选用针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的抗生素联合方案,如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对于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需要更强效的抗生素组合。
2.根据药敏调整:一旦获得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应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选择最敏感的药物,以确保杀灭感染的病原体。例如,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且对甲氧西林敏感,可选用苯唑西林等;若对甲氧西林耐药,则选用万古霉素等。
二、手术治疗情况
1.手术适应证
严重的心瓣膜破坏导致中重度心力衰竭,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例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手术。
反复发生栓塞事件,如脑血管栓塞、外周血管栓塞等,经评估后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赘生物等病灶。
真菌性心内膜炎,药物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多需手术干预。
2.手术方式
瓣膜修复术:对于某些病变较轻的瓣膜,可尝试进行修复,以保留瓣膜功能。
瓣膜置换术:当瓣膜破坏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进行瓣膜置换,更换为人工瓣膜。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在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护理,关注儿童的恢复情况,包括心功能恢复、生长发育等方面。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抗感染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时,要综合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加强术后监测和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三)孕妇患者
孕妇感染性心内膜炎较为复杂,抗感染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需权衡母亲感染控制和胎儿发育的风险。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手术。
四、康复与随访
1.康复: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充分休息,逐步恢复体力活动。根据心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如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2.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瓣膜情况、心功能等;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监测感染是否复发等。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长期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