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早期心肌病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因心脏功能受损致肺淤血,有劳力性和夜间阵发性等形式且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乏力(心脏泵血不足致全身缺氧,肥厚型心肌病等可致,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水肿(心输出量减少等致水钠潴留和静脉压升高,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心悸(心脏节律改变如心律失常所致,不同年龄感受不同)、胸痛(部分因心肌缺血,如肥厚型心肌病,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早期心肌病的常见症状
(一)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心肌病早期心脏功能受损,影响肺循环,导致肺淤血,进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肺部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肺淤血,使患者在活动或平卧时出现呼吸困难。
2.表现形式:可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也可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重者可伴有哮鸣音,又称“心源性哮喘”。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等;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乏力、心悸等表现。
(二)乏力
1.产生原因:心肌病早期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缺氧,从而使患者感到乏力。以肥厚型心肌病为例,心肌肥厚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使心脏的充盈受限,心输出量减少,全身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乏力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在乏力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在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心脏负荷增加,更早出现乏力症状;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出现乏力时需警惕心肌病复发或加重。
(三)水肿
1.发生情况:早期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同时静脉淤血使静脉压升高,导致水肿。常见于下肢,表现为下肢低垂部位凹陷性水肿,起床活动一天后,下午或傍晚水肿较为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对于儿童心肌病患者,水肿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通过仔细观察其下肢等部位的皮肤弹性、体重变化等情况来判断;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较慢。
(四)心悸
1.原理分析:心肌病早期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如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可自觉心悸。例如酒精性心肌病患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心肌损伤,可能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等,从而使患者感到心脏跳动异常、心慌。不同年龄人群心悸的感受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玩耍时精力不集中、躁动等;成年患者可明确描述心慌、心跳加快或irregular(不规则)的感觉;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胸闷等不适。
(五)胸痛
1.出现情形:部分心肌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胸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比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肥厚的心肌对血液供应的需求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胸痛。胸痛的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等,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不同性别患者胸痛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胸痛的感知和表现;有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胸痛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警惕心肌病导致的心肌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