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手术及支持治疗,还有特殊人群考虑。抗感染分经验性和病原学指导下,手术有适应证和方式,支持治疗含心力衰竭和营养支持,儿童患者需特注意药物及手术评估,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全身情况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
一、抗感染治疗
(一)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感染途径等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原体,如社区获得性感染且无人工瓣膜等高危因素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初始经验性治疗常覆盖链球菌等常见病原体,可选用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有研究表明,早期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能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基础,可有效控制感染扩散。
(二)病原学指导下的抗感染治疗
通过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体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药物;若为肠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等。不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依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能提高抗感染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严重的心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这种情况在有基础心脏疾病或感染严重破坏瓣膜结构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如二尖瓣反流严重且患者出现进行性心力衰竭表现时,需考虑手术。
2.存在赘生物引起反复栓塞事件,当赘生物较大且有脱落风险导致重要脏器栓塞时,手术切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可降低再次栓塞的风险。例如赘生物导致脑栓塞反复发生时,手术干预很有必要。
3.真菌性心内膜炎,由于真菌感染较难通过药物完全清除,通常需要手术清除感染病灶。
(二)手术方式
1.心瓣膜修复术,对于部分病变较轻的瓣膜,可通过修复保留自身瓣膜功能,这在儿童患者中若瓣膜破坏程度相对较轻时可能优先考虑,因为能更好地保留心脏的生理功能,但需严格评估瓣膜病变情况是否适合修复。
2.心瓣膜置换术,当瓣膜破坏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进行瓣膜置换,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机械瓣或生物瓣,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长期抗凝,生物瓣无需长期抗凝但存在远期衰败可能,需综合患者年龄、预期寿命等因素进行选择。
三、支持治疗
(一)心力衰竭的支持治疗
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限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如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液体平衡等情况,因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和电解质平衡对病情转归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对液体和药物的耐受不同,需特别关注儿童患者的体液量和药物剂量调整。
(二)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由于感染消耗等因素,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根据患者的年龄、饮食喜好等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儿童患者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和对抗感染。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一)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治疗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一些抗生素的代谢可能与成人不同,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手术治疗需更加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在选择手术方式时综合考虑瓣膜修复的可行性以及对未来生长的影响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等。手术治疗时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