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致心肌病变,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可致心衰等。分原发性(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和继发性。诊断靠影像学(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心电图。治疗分一般(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和针对类型(扩张型对症心衰等,肥厚型缓解症状等,限制型对症心衰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有不同注意事项。
心肌病的分类
原发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相对更易患此型心肌病。生活方式上,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但有研究显示在某些遗传突变情况下可能存在性别表现差异;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也可能罹患。
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征。病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因素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但感染等因素可能与生活环境等相关。
继发性心肌病: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心肌病变,如继发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等代谢紊乱可影响心肌代谢,导致心肌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时,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干扰心肌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继发性心肌病,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基础疾病的影响而患病。
心肌病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以观察心室的大小、室壁厚度、心肌运动情况以及心脏瓣膜功能等。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可见心室腔扩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肥厚型心肌病可发现室间隔或心室壁增厚;限制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心室壁僵硬,心室充盈受限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肌组织特征信息,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心肌病。例如,在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的不同亚型以及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心电图检查: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出现各种异常,如心律失常、ST-T改变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发现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
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心肌病患者,都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合理的饮食,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还需要限制钠盐摄入。例如,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3g以下,以减轻心脏负担。
心理支持:心肌病患者可能因疾病的长期困扰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疾病的康复有一定帮助。
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的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治疗,针对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
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对于有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减慢心率,增加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也可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限制型心肌病:治疗较为困难,主要是对症治疗心力衰竭等症状,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根据心律失常情况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特殊人群心肌病注意事项
儿童心肌病:儿童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高度重视。在诊断方面,由于儿童配合度低等因素,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检查方法。治疗上,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可能更为重要,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生活方式等。
老年心肌病:老年心肌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药物,与治疗心肌病的药物联用需要谨慎评估。在生活方式方面,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相对下降,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心脏负担。
妊娠期心肌病:妊娠期发生心肌病较为危险。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治疗心肌病的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妇产科和心内科的共同协作下,权衡母亲和胎儿的风险,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例如,尽量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或调整治疗时机以避开胎儿的关键发育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