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及其他检查。血培养是最重要方法,90%以上患者可检出病原体,需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超声心动图中经胸超声是筛查手段,经食管超声更敏感;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可见白细胞等变化,免疫学检查有辅助价值,心电图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为辅助。
原理: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会进入血流,通过抽取血液进行培养,可发现引起感染的心内病原体。
意义:约90%以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通过血培养检出病原体。一般需要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通常3次以上)采血,最好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发作时采血,每次采血量成人10-20ml,儿童1-5ml,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培养基。
超声心动图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作用:是筛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反流等心内异常改变。约50%-75%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通过TTE检出赘生物,但对于经胸壁回声较差(如肥胖、肺气肿等)的患者可能受限。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TTE相对容易操作;对于老年患者,若存在胸壁因素影响,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但仍是基础的筛查方法。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作用:较TTE更敏感,可发现更小的赘生物,尤其对于经胸壁超声检查受限的患者(如肥胖、胸廓畸形等),TEE能更清晰地显示心内结构。其检出赘生物的敏感性可达95%以上,能帮助明确诊断、评估瓣膜病变程度等。
对特殊人群的提示: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等情况的患者,进行TEE前需做好准备,避免误吸等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需更加轻柔谨慎,以减少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检查
1.血常规: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有贫血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常规变化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感染反应等出现更明显的白细胞变化,但总体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常规有上述典型改变。
2.免疫学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免疫复合物阳性,补体降低等,对于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具有特异性。
3.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改变,但无特异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基础心脏状况等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基础心脏结构正常时,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可能相对容易识别,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影响心电图表现的判断。
4.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在某些复杂病例中可辅助诊断,帮助了解心脏周围组织情况等,但通常不作为首选的最重要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