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血培养是重要方法,需合适时机采集标本并解读结果,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变化,ESR和CRP可反映炎症;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的TTE和TEE有不同作用,CT和MRI为补充。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有持续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老年人可能发热不典型。
2.心脏杂音:原有心脏杂音的患者可出现杂音性质的改变,如杂音强度增强、音调改变等,新出现杂音也提示可能存在心内膜炎,不同性别、不同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杂音表现可能因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而有所不同。
3.周围体征:包括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指(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Osler结节(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出现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不同人群出现周围体征的概率和表现可能有差异。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
血培养标本采集: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通常需要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发作时采集,且要多次采血,一般每次采血量为10-20ml,成人通常需采集3-5套血培养标本,儿童根据体重等因素适当调整采血量。对于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培养标本,若患者已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血培养结果解读:血培养阳性可明确致病菌,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中发病情况不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在静脉药瘾者等人群中更常见。
2.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有核左移现象。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变化可能有差异,儿童白细胞计数波动范围与成人不同,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反应性较低,白细胞升高不明显。
3.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ESR常增快,CRP常升高,这两项指标可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多呈阳性,且其水平与病情的活动程度相关。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反流等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其操作和图像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对心脏结构和超声表现的影响,儿童的心脏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可能影响赘生物的观察和判断。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于TTE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TEE可提高赘生物的检出率,尤其是对主动脉瓣下、二尖瓣心房面及器械植入部位等隐蔽部位赘生物的检测更敏感。在进行TEE检查时,需考虑患者的吞咽功能等情况,对于不能配合吞咽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怀疑有并发症(如心肌脓肿、动脉瘤等)的患者,CT和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评估病变范围等情况,但一般作为超声心动图的补充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