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围产期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是发生在围生期(怀孕最后1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孕妇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症状的心肌病,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诊断靠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治疗及产科处理,预后因情况而异,孕妇和产后女性需注意相关监测与健康生活方式维持。
一、围产期心肌病的定义
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发生在围生期(通常指怀孕最后1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的心肌病,其特征为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的孕妇,在围生期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症状。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孕妇,一般30岁左右相对风险可能较高,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身体机能变化等有关。
性别:仅发生在女性妊娠相关时期,男性不会发生围产期心肌病,这与妊娠这一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部分研究发现,存在营养不良、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发生围产期心肌病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心肌正常结构和功能,而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代谢等。
病史:有妊娠高血压、多胎妊娠等病史的孕妇,发生围产期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妊娠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多胎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易引发心肌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还可伴有乏力、水肿(常见于下肢、眼睑等部位)、食欲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脏射血减少,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所致。
心律失常:部分患者会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可表现为心悸等不适。心肌受损后电生理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四、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心肌收缩功能异常的表现。例如,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应大于50%,而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常低于此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与其他心肌病相鉴别。通过CMR可以观察心肌的厚度、有无心肌纤维化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要限制钠盐的摄入等。
药物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使用相应药物,如使用利尿剂来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改善心肌重构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
产科处理:对于有围产期心肌病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根据病情决定分娩方式等产科相关处理,以保障母婴安全。
六、预后情况
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心功能可得到改善,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可能发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是否及时得到规范治疗等。
七、特殊人群提示
孕妇:孕期需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
产后女性:产后也不能放松对心脏的监测,继续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等处理,遵循治疗方案,按时复诊,以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降低疾病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