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手术、支持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抗感染早期用敏感抗生素足量长疗程,不同病原微生物有相应用药;手术适用于严重反流致心衰等情况,方式有修复和置换;支持治疗包括对症支持(心衰、贫血)和营养支持;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抗感染治疗
1.用药原则:早期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采用足量、长疗程的用药方案,一般疗程为4-6周,某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为敏感菌株,需选用合适的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治疗
链球菌感染:草绿色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一般首选青霉素G,大剂量静脉给药,疗程通常为4周。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头孢菌素类药物。
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若为甲氧西林敏感菌株,可选用萘夫西林或苯唑西林;若为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则选用万古霉素等药物。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联合哌拉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严重的心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手术。
存在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主动脉瓣穿孔、破裂,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真菌性心内膜炎,药物治疗效果往往较差,通常需要早期手术。
反复发生栓塞事件,经充分抗感染治疗后仍不能控制。
2.手术方式
心瓣膜修复术:对于病变较轻的瓣膜,可尝试进行修复,以保留瓣膜功能。例如,部分二尖瓣病变较轻的患者可通过修复术改善预后。
心瓣膜置换术:当瓣膜破坏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进行瓣膜置换,如置换人工机械瓣或生物瓣。
三、支持治疗
1.对症支持
心力衰竭的治疗: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如呋塞米等;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例如,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利尿剂和ACEI类药物。
贫血的纠正:对于贫血较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输注红细胞,以改善患者的氧运输能力。
2.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感染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在选用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儿童中应慎用,因其可能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同时,儿童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在围手术期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感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与降糖药、降压药等合用时,需警惕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手术治疗时,老年患者的机体恢复能力较差,术后要加强监护,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较为复杂。药物的选择需兼顾对胎儿的影响,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有潜在的不良影响,如四环素类药物可导致胎儿牙齿发育不良等。在决定是否手术时,要综合考虑妊娠周数、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充分评估手术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谨慎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