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心包炎是什么
结核性心包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心包炎症,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经血液等途径累及心包,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及心包炎相关症状,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抗结核治疗、心包穿刺引流或心包切除术,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否则较差,不同年龄等患者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结核性心包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属于特异性心包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心包炎之一。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心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来源: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胸膜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淋巴等途径到达心包引起炎症反应。
2.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心包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心包出现渗出、增生等病理改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心包积液,慢性期可出现心包增厚、粘连甚至缩窄。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结核中毒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影响下,可能对结核中毒症状的感知和表现与男性有一定不同,但总体还是以全身结核中毒表现为主。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者,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且症状可能相对较重。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结核性心包炎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易被察觉,但也需警惕。
心包炎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刺痛或闷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部位;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心包积液时可因心包积液量的不同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呼吸困难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2.体征
心包积液体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出现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而遥远等。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可发现心包内无回声区,明确积液量的多少,还能评估心脏的舒张功能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心包积液超声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心脏相对较小,超声观察时需更精细操作。
X线检查:可发现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状,尤其是在大量心包积液时较为典型,但对于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敏感性不如超声心动图。
CT及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心包的病变情况,如心包增厚、粘连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2.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确诊结核性心包炎;若为强阳性,结合临床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不同年龄人群的PPD试验阳性判断标准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PPD试验阳性标准相对更严格一些。
心包穿刺液检查:穿刺抽取心包积液进行检查,若积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同时可进行积液的生化检查,如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升高对结核性心包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五、治疗
1.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通过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来控制病情。
2.心包穿刺引流: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引起心脏压塞症状的患者,需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缓解心脏压塞症状,但穿刺操作需谨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心包切除术:对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行心包切除术,但手术风险需充分评估。
六、预后
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若诊断不及时,出现严重的心包缩窄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若能早期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可能相对差一些。生活方式健康、依从性好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好,而生活方式不良、不按时服药的患者预后可能受到影响。有基础结核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再次发生结核性心包炎时,预后也相对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