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什么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分急性和亚急性。病因有病原体感染及基础心脏病变影响;临床表现有全身感染、心脏及周围体征;诊断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也可引发该病。细菌等病原体多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入血,随血流到达心脏,附着在原本有病变的心内膜上生长繁殖。例如,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的牙龈炎、牙周炎等,细菌可进入血液,若心脏存在基础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就容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基础心脏病变影响:有基础心脏病变的人群更容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湍流等情况易使病原体附着;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瓣膜受损后也为病原体提供了滋生的环境。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基础心脏病变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风湿性心瓣膜病在中青年人群中可能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表现: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为持续性低热或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7.5~40℃左右。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体重减轻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典型,需注意鉴别。
心脏表现:可出现心脏杂音,原本无杂音的患者可能新出现杂音,原有杂音可能性质改变。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这是由于心内膜炎导致瓣膜受损,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
周围体征:可能有瘀点,多见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指(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等。
诊断方法
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一般需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时多次采血,通常采血量为10~20ml,分别做需氧和厌氧培养,必要时还需做真菌培养等。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体,对于指导治疗非常关键。
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较经胸超声心动图敏感性更高,能发现更小的赘生物,有助于早期诊断。例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检测出直径<5mm的赘生物。
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例如,对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疗程一般为4~6周甚至更长。
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的心衰、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引起难治性心力衰竭;反复发生栓塞;真菌性心内膜炎;经充分抗生素治疗仍有持续败血症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在使用抗生素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心脏功能等变化,因为儿童对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较差。
老年患者: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影响。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掩盖病情,需更加细致地观察全身状况和心脏相关表现,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患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治疗需综合考虑妊娠对病情的影响以及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要与妇产科等多学科协作,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评估妊娠继续的风险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母婴的危害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