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怎么办
心肌病是异质性心肌疾病,分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等类型。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用药)、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预后与类型、年龄、生活方式等有关,需长期随访监测调整治疗。
一、心肌病的定义与分类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肌病变导致心脏机械和电活动异常,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类型。
二、心肌病的诊断
1.病史采集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肌病有一定差异,如肥厚型心肌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多见于中青年。同时要询问生活方式,包括是否长期大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是否有病毒感染史,病毒感染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相关;还有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病史采集初步判断可能的心肌病类型,例如有家族史且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中青年,要考虑肥厚型心肌病可能。
2.体格检查
可发现心脏大小、心率、心律等异常,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有心脏扩大、心音减弱等表现。
3.辅助检查
心电图:能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心室壁厚度、心室腔大小等情况,如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室壁运动普遍减弱;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组织特征,对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三、心肌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有心肌病的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对于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必须严格戒酒,因为酒精持续摄入会加重心肌病变。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应小于5g,以减轻心脏负荷。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心肌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保证营养均衡,提供适合儿童生长的营养支持;老年患者则要注意生活环境的舒适,避免寒冷等刺激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的药物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等,可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
肥厚型心肌病: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可减轻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时,按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但此类患者对利尿剂反应较差,需要谨慎使用。
3.器械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CRT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风险的心肌病患者,如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EF值降低等情况,ICD可以预防猝死的发生。
四、心肌病的预后与随访
1.预后因素
心肌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肌病的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而部分患者可发生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时预后更差。患者的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老年患者一般预后相对较差。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也影响预后,如坚持戒酒、规范治疗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2.随访
心肌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室腔大小、室壁厚度等指标的变化;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脏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功能测定等。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如每1-3个月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