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按病理生理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有不同症状表现,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心电图等方法,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不同类型心肌病用不同药物)、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手术治疗(心脏移植)
一、心肌病的定义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遗传因素、感染等)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可局限于心脏本身,也可为全身疾病的部分表现,最终可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减退。
(一)按病理生理分类
1.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有收缩功能障碍。其发病可能与基因、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免疫反应等有关。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几率;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病史人群。
2.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犯室间隔,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约60%的患者有明确家族遗传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男性相对多见;一般在青壮年时期发病较多;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对病情有影响;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征。其病因包括浸润性病变(如淀粉样变性等)、非浸润性病变(如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因素相对影响较小,但有相关基础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等)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有家族遗传相关限制型心肌病病因的人群需注意。
二、心肌病的症状表现
1.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乏力、水肿(下肢水肿等)、腹胀等症状。呼吸困难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淤血所致;水肿是因为体循环淤血,钠水潴留引起。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加重。
2.肥厚型心肌病:常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因为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充盈受限,运动时心排出量不能相应增加;心绞痛是由于肥厚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晕厥可能是因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脑供血不足。不同性别患者症状表现无明显本质差异,但男性患者可能在运动相关症状上更易被察觉;青壮年患者在运动时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3.限制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水肿、肝大、腹水等。呼吸困难是因为心室舒张受限,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肝大、腹水是由于体循环淤血。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能出现上述症状,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有基础病因相关情况的患者需特别关注病情变化。
三、心肌病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可发现心音异常、心脏杂音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有心界扩大、心音减弱等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体格检查表现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患者体格检查可能更依赖专业医生的细致操作。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手段。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肥厚型心肌病可见室间隔或心室壁增厚,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等;限制型心肌病可见心室壁僵硬,心室充盈受限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超声心动图的图像特征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一般无特殊差异,但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可能影响超声检查结果的判读。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于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心肌厚度、心肌纤维化情况等。在年龄方面,儿童患者进行CMR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对比剂需谨慎评估。
3.心电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大、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常见ST-T改变、左心室肥大、病理性Q波等;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可有低电压、心房颤动等表现。不同性别患者心电图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年龄较小的患者心电图异常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四、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心肌病患者,均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要限制体力活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限制型心肌病患者也需适当限制活动量。在饮食方面,要低盐饮食,以减轻心脏负荷,各年龄段患者均需遵循,儿童患者则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盐的摄入;戒烟限酒,无论哪个年龄、性别患者,吸烟饮酒都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控制。
心理支持:心肌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患儿,要帮助患儿及家属正确面对疾病,保持积极心态。
2.药物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ACEI/ARB可以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能延缓病情进展。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例如ACEI可能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在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时需谨慎使用。
肥厚型心肌病: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流出道梗阻;钙通道阻滞剂也有类似作用。但对于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的患者需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时使用利尿剂等,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3.器械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CRT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高危风险的心肌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LVEF<35%且预期生存>1年等情况,可考虑植入ICD预防猝死。
4.手术治疗
心脏移植:对于终末期心肌病患者,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短缺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考虑心脏移植时,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移植评估标准有一定共性,但也需考虑各自的生理特点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