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重要方法,约90%以上患者病程中可获阳性结果,需多次采血、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并指导选敏感抗生素;心脏超声检查中经胸超声是常用筛查手段,约50%-75%患者可发现赘生物,经食管超声更敏感,能发现更小赘生物,还可评估心脏功能,不同人群超声检查有不同需注意处但不影响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
1.原理及重要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引起,血培养可直接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重要的方法。约90%以上的患者在病程中可获得阳性血培养结果。通过血培养能明确致病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一般需多次采血,通常在发热初期或寒战前采血,每次采血量成人10-20ml,儿童1-5ml,且需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
2.阳性血培养的意义:若血培养检出致病微生物,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心脏杂音等)、心脏超声等检查,基本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同的致病菌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阳性血培养能指导医生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等。
心脏超声检查
1.超声心动图的类型及作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异常等心内结构改变。约50%-75%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通过TTE发现赘生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较TTE更敏感,能发现更小的赘生物,对于经胸超声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TEE有助于明确诊断,其检出赘生物的敏感性可达95%以上。心脏超声还能评估心脏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了解感染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二尖瓣导致瓣叶穿孔时,超声可清晰显示瓣叶的异常结构及穿孔情况。
2.不同人群的超声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需考虑儿童心脏解剖生理特点,儿童心腔较小,超声探查时需更精细操作。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脏结构退行性变等情况,超声检查时要注意与生理性改变鉴别,但仍可通过超声准确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的心内结构改变。女性患者在超声检查时,要注意避开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对检查的可能影响,但不影响超声本身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